讀書心得
撰寫人:詹宗翰(20250409)
書名: 美好人生:史上最長期的哈佛跨世代幸福研究,解答影響一生最重要的關鍵
書名原文:THE GOOD LIFE : Lessons from the World’s Longest Scientific Study of
Happiness
作者: 羅伯特.沃丁格Robert
Waldinger 馬克.修茲Marc Schulz
譯者: 胡宗香
出版社: 天下雜誌出版
出版日期: 2023/06/28
內容簡介
我們一生中無盡的渴望和追求自己的幸福人生。每個人內心都充滿著難解的矛盾與幽微的複雜性,在尋求意義與滿足的漫漫長路上,我們時常感到困惑,甚至誤入歧途。僅僅依賴有限的個人閱歷,如同盲人摸象,難以拼湊出生命旅程真實而完整的樣貌。那麼究竟什麼才能引導我們走向更為豐盛與幸福的人生境地?
答案或許藏在一項跨越世紀的宏偉研究之中——哈佛成人發展研究。這項始於1938年、至今已持續近百年、橫跨三個世代的追蹤,堪稱是人類境況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。它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驚人的時長,更在於其包容的廣度。研究對象既包括了站在社會頂端、躋身成功「贏者圈」的哈佛大學精英,也涵蓋了在波士頓貧困地區掙扎求生的弱勢群體及弱勢移民,甚至連美國前總統約翰·甘迺迪(John F. Kennedy)也曾是其中的一員。這種多樣性使得研究結果更具普遍性與說服力。
研究團隊以無比的耐心與細膩,記錄下數百位參與者從懵懂的童年煩惱、青澀的初戀悸動,到人生路途上每一個重要的選擇、每一次的轉折起伏,直至他們生命最終的時光。翻閱這些塵封的研究檔案,就像是快速瀏覽了一部部未經剪輯的人生紀錄片,我們得以窺見那些不受主觀記憶扭曲、最為真實鮮活的生命軌跡。上千個真實的人生境遇,交織成一幅描繪人類生存狀態的壯闊畫卷,從中揭示了影響一生幸福至關重要的深層因素。
本書的作者,羅伯·沃丁格博士(Robert Waldinger)與馬克·修茲博士(Marc Schulz),作為哈佛研究的第四代主持人,深入挖掘了這片蘊藏著近百年人生智慧的寶藏。他們從涵蓋上千人、歷經近一世紀的研究數據中,得出了一個出乎許多人意料、卻又無比清晰的結論:傳統觀念中認為的成功要素——例如贏在起跑點的優渥出身、特定的童年經歷、外向或堅韌的個性、甚至事業上的卓越成就——這些都不是幸福人生的絕對保證。真正能夠穿越人生風雨、確保一生生活品質與幸福感的,是那看似平凡卻至關重要的一件事:建立並維護溫暖、支持性的正向人際關係。
這些關係如同避風港,在我們遭遇困境時提供慰藉,如同燈塔在迷茫時指引方向;如同陽光,滋養我們的心靈。它們是抵禦人生風暴最溫暖的保護層。更令人鼓舞的是,研究告訴我們,沒有人的命運是被預先刻定在石頭上的。人生更像是在一片廣闊的沙地上作畫,過去的痕跡或許無法抹去,但我們永遠擁有在當下重新提筆的權利。現在開始用心去灌溉、去經營、去修復我們的人際關係,就能為自己畫出更美好、更充滿意義的未來藍圖。幸福始於連結,且永遠不嫌晚。
內容摘錄
1.「社交連結度較高的人,在任何年齡的死亡風險都較低。」
「社交連結在任一年齡都會使生存率提高超過50%。」
我的感想:我曾看到一則新聞有一位獨居老先生不幸中風倒臥家中客廳,幸好他有朋友打電話給他,發現整天都沒回應,覺得有異狀趕快報警才解救,然後我經常看到YOUTUBE的影片分享,社工幫助獨居老人提供關心和協助,有時會請醫師來健康檢查,所以這個研究我認為有道理,提醒我們人際關係很重要。
2.「就和肌肉一樣,被忽略的人際關係也會萎縮。我們的社交生活是一個活的系統,也需要運動。」
我的感想:就像肌肉不鍛鍊會萎縮無力,人際關係若缺乏聯繫和關心,真的會逐漸疏遠、失去溫度,提醒我們大家社交關係是一個需要主動經營的「活系統」,不能被動等待,必須投入時間和精力且要持續投入,主動問候關心、安排相聚活動、真誠交流,才能讓這份關係連結保持健康與強韌,增加未來幸福度的正面價值。
3.「時間與注意力不是我們可以再補充的東西。時間與注意力就是我們的生命。當我們給出時間與注意力,不只是在花費與付出。我們在給的是我們的生命。」
我的感想:我們能珍惜別人的付出和注意力,
4.「不論你年紀多大,在生命的哪個階段,已婚或未婚,,內向或外向,每個人都可以在人生中做出正面改變。」
我的感想:破除了許多人用年齡、婚姻、個性等作為藉口的自我設限,它強調改變的可能性是普世的,存在於每個人心中,與外在眼光和標籤無關,生命的韌性與可塑性遠超想像且有無限量的可能,重要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踏出那一步去尋求成長,這段話給予了莫大的鼓舞,提醒我們無論身處哪個階段,都有權利與能力去追求更豐盛、更滿意的生命樣貌,為自己的人生增添積極的色彩,告訴我們,主動權永遠在自己手中,任何時候開始都不嫌晚。
5.「研究已經顯示,在職場上有好朋友的人,比沒有好朋友的人更投入工作。」
我的感想:職場環境的運作,本質上涉及多方利益的考量與資源的分配,個人的職涯發展與目標達成往往是重要的內在驅動力。在這樣一個講求績效與合作的場域中,與同事建立並維護良好、和諧的互動關係,就顯得格外重要且充滿智慧。融洽的同事關係不僅能促進資訊的順暢交流、減少溝通成本,更能在關鍵時刻獲得寶貴的相互支援與協助。一個積極正面的工作氛圍,能有效提升團隊的協作效率,最終對個人的工作表現帶來實質且長遠的助益。
6.「仰賴社群媒體與視訊通話也可能創造出一種假象,讓我們以為意義重大的接觸流於表面。有些微妙的情感交流,只會發生在兩個人實際相處的時刻。」
我的感想:雖然手機通訊軟體提供了便利的交流方式,但若過於倚重,便可能犧牲掉面對面溝通時的深層情感連結,相較於真實互動,網路文字缺少了判斷情緒的關鍵線索,易生誤解;視訊畫面也無法複製肢體接觸,例如一個鼓勵的拍肩或一次誠懇的握手,所能傳遞的溫暖與信任。
7..「研究人員發現,經常家庭聚餐與孩童擁有較高平均成績和自尊有關,物質濫用、青少年懷孕和憂鬱的發生率也會較低。亦有證據顯示,在家吃飯往往能培養更健康的飲食習慣。在某些文化,用餐時間是家庭生活的中心,但是在西方世界,人們獨自用餐的時間比以往都多,美國成年人約有一半的時間是獨自用餐。這代表許多錯失的交流機會。」
我的感想:聚餐吃喝是人類最好的交流,無論在家庭親戚、朋友、職場同事之間。在餐桌上,藉由共享美食與輕鬆談笑的過程,人們自然卸下心防,更容易真誠對話,分享生活點滴。這種方式不僅能有效拉近距離、加深情感,更能化解隔閡、建立互信,是鞏固人際關係、營造和諧氛圍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8.「真正重要的是關係的品質。簡單來說,生活中充滿溫暖的人際關係,對我們的心靈與身體都有保護力。「保護」這個概念很重要。人生不容易,有時候它會對你火力全開。溫暖、支持的關係可以保護我們,協助我們面對人生與老化帶給我們的種種挑戰。」
我的感想:人際連結的真諦真正重要的從來不是數量,而是「品質」的關係,給予溫暖且相互支持的關係,如同為心靈與身體打造的無形「保護罩」及「免疫系統」,人生路途本就顛簸,難免遭遇困難的挑戰,甚至有時會感受到生活的猛烈衝擊,而有品質的連結正是那股最可靠的緩衝與支撐力量,能有效減緩壓力對身心的耗損,提供情感慰藉與實際協助,保護我們安然度過難關,並更有韌性地面對老化過程,這提醒我們用心經營、維繫並珍惜身邊真誠溫暖的互動,不僅是情感上的需求,更是對長遠身心健康最寶貴、最有價值的穩健投資。
我的結論
人類天生需要社群聯繫,很難獨自面對生命的全程。我們隨人生階段演變,童年時期依靠家庭的養育與保護,青年時期朋友成為分享生活,共度難關的重要夥伴,體現「在家靠父母,出外靠朋友」的智慧。成年後,多數人選擇建立婚姻與家庭,視伴侶為共築生活、深度依靠的對象。最終若有幸為人父母,不僅在撫育子女中體驗獨特的生命傳承與情感連結,未來更能從子女的成長、回饋至孝順中,感受到深刻的慰藉與圓滿,體會兒孫滿堂共享天倫之樂的幸福滋味。
留言
張貼留言